前言 |
|
新型绿色数据中心体系结构研究现状与展望CCF体系结构专业委员会 |
|
1 引言 | 1 |
2 国际研究现状 | 2 |
2.1 低耗高效设计 | 2 |
2.2 服务质量 | 7 |
2.3 新能源数据中心 | 8 |
2.4 峰值用电管控 | 13 |
3 国内研究进展 | 17 |
3.1 能耗建模与绿色评价 | 18 |
3.2 资源管理与作业优化 | 18 |
3.3 绿色网络与数据存储 | 19 |
3.4 新能源绿色数据中心 | 19 |
3.5 高效能超算数据中心 | 20 |
4 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| 21 |
5发展趋势与展望 | 22 |
5.1 深度节能和软件定义 | 23 |
5.2开源硬件架构和标准 | 23 |
5.3安全可靠的系统设计 | 23 |
5.4绿色数据中心泛在化 | 24 |
5.5能源互联和数据中心 | 24 |
6 结束语 | 24 |
参考文献 | 25 |
作者简介 | 30 |
分布式并行计算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 CCF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业委员会 |
|
1 引言 | 32 |
1.1 高通量材料计算 | 33 |
1.2 商用客机降噪领域 | 36 |
2 国际研究现状 | 38 |
2.1 高通量材料计算 | 38 |
2.2商用客机降噪领域 | 40 |
3 国内研究进展 | 43 |
3.1 高通量材料计算 | 43 |
3.2商用客机降噪领域 | 44 |
4 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| 45 |
4.1 高通量材料计算 | 45 |
4.2商用客机降噪领域 | 46 |
5发展趋势与展望 | 46 |
5.1 高通量材料计算 | 46 |
5 2 商用客机降噪领域 | 47 |
6 结束语 | 49 |
致谢 | 49 |
参考文献 | 49 |
作者简介 | 52 |
软件分析:技术、应用与趋势CCF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 |
|
1 引言 | 56 |
1.1 什么是软件分析 | 56 |
1.2 软件分析的主要对象 | 56 |
1.3 主要的软件分析技术 | 56 |
1.4 软件分析技术的主要应用 | 56 |
2 软件分析技术进展 | 57 |
2.1模型检验 | 57 |
2.2 约束求解 | 59 |
2.3 抽象解释 | 60 |
2.4 符号执行 | 62 |
2.5 运行时验证 | 63 |
3软件分析技术应用的进展 | 65 |
3.1 静态缺陷查找 | 65 |
3.2 程序测试 | 67 |
3.3 缺陷自动修复 | 69 |
3.4 代码搜索 | 70 |
3.5 程序合成 | 72 |
3.6 程序重构 | 74 |
3.7 软件演化 | 75 |
3.8 软件抄袭 | 77 |
4国内研究进展 | 77 |
4.1 模型检验 | 78 |
4.2 抽象解释 | 79 |
4.3 符号执行 | 80 |
4.4 运行时验证 | 80 |
4.5 静态缺陷查找 | 81 |
4.6 程序测试 | 81 |
4.7 缺陷自动修复 | 82 |
4.8 程序综合 | 83 |
4.9 软件抄袭 | 83 |
5软件分析的发展趋势 | 83 |
5.1 跨学科的互动 | 87 |
5.2 产业界影响 | 87 |
参考文献 | 87 |
作者简介 | 110 |
众包数据管理研究进展与趋势 CCF数据库专业委员会 |
|
1 引言 | 115 |
2众包研究思路与进展 | 116 |
2.1任务设计 | 117 |
2.2 质量控制 | 117 |
2.3 代价控制 | 122 |
2.4延迟控制 | 124 |
2.5众包操作 | 125 |
2.6 众包优化和系统 | 143 |
2.7 众包平台 | 144 |
3 国际研究现状 | 145 |
4 国内研究现状 | 147 |
5 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 | 151 |
6 发展趋势与展望 | 152 |
7结束语 | 153 |
参考文献 | 160 |
作者简介 |
|
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发展报告 CCF互联网专业委员会 |
|
1引言 | 161 |
1.1 网络空间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| 162 |
1.2网络空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| 162 |
1.3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| 163 |
2 网络空间安全基础 | 166 |
2.1 国际研究现状 | 167 |
2.2 国内研究进展 | 168 |
2.3国内外研究比较与展望 | 170 |
3 密码学及应用 | 171 |
3.1 国际研究现状 | 171 |
3.2 国内研究进展 | 173 |
3.3 国内外研究比较与展望 | 175 |
4 系统安全 | 176 |
4.1 国际研究现状 | 176 |
4.2 国内研究进展 | 179 |
4.3 国内外研究比较与展望 | 182 |
5 网络安全 | 182 |
5.1 国际研究现状 | 183 |
5.2 国内研究进展 | 186 |
5.3 国内外研究比较与展望 | 188 |
6应用安全 | 188 |
6.1 国际研究现状 | 189 |
6.2 国内研究进展 | 192 |
6.3 国内外研究比较与展望 | 195 |
7 结束语 | 196 |
致谢 | 197 |
参考文献 | 209 |
作者简介 |
|
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进展与应用 CCF计算机视觉专业委员会 |
|
1 引言 | 211 |
2 国际研究现状 | 212 |
2.1 深度神经网络概述 | 212 |
2.2 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中的应用 | 219 |
2.3 深度神经网络的进展与挑战 | 222 |
3 国内研究现状 | 226 |
3.1 网络优化与结构设计 | 226 |
3.2 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 | 229 |
4发展趋势与展望 | 229 |
5 结束语 | 231 |
致谢 | 231 |
参考文献 | 237 |
作者简介 |
|
强化学习研究进展及其在电脑围棋的应CCF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 |
|
1 引言 | 239 |
2 国际研究进展 | 240 |
2.1 状态表示 | 241 |
2.2奖赏设计 | 244 |
2.3 策略搜索 | 245 |
2.4 终身学习 | 247 |
2.5 强化学习应用 | 248 |
3 国内研究进展 | 250 |
4发展趋势与展望 | 251 |
5结束语 | 252 |
致谢 | 253 |
参考文献 | 262 |
作者简介 |
|
类脑计算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CCF多媒体专业委员会 |
|
1引言 | 264 |
2类脑计算:从理念与实践 | 266 |
2.1 人工智能的四条路线 | 266 |
2.2 类脑“新思维” | 268 |
2.3 类脑计算机 | 271 |
3 国际研究现状 | 273 |
3.1 各国“脑计划” | 273 |
3.2 神经形态器件 | 277 |
3.3 神经网络芯片 | 279 |
3.4 类脑计算模型 | 281 |
3.5 仿生感知与类脑应用 | 290 |
4 国内研究现状 | 295 |
4.1 我国“脑计划”与相关研究 | 295 |
4.2 神经形态器件 | 297 |
4.3 神经网络芯片 | 299 |
4.4类脑计算模型与应用 | 302 |
5 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| 303 |
5.1 神经形态器件 | 303 |
5.2 神经网络芯片 | 304 |
5.3类脑计算模型与应用 | 305 |
6发展趋势与展望 | 305 |
6.1 神经形态器件 | 305 |
6.2 神经网络芯片 | 306 |
6.3类脑计算模型与应用 | 307 |
致谢 | 308 |
参考文献 | 308 |
作者简介 | 316 |
3D打印中几何处理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CCF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业委员会 |
|
1 引言 | 318 |
2 国际研究现状 | 319 |
2.1 3D打印引擎中的几何处理 | 319 |
2.2 3D打印约束的几何处理 | 323 |
2.3 结构分析与优化 | 325 |
2.4 面向物理性能的几何设计 | 328 |
2.5 定制化几何设计与处理 | 330 |
2.6 3D打印物体外观的处理与优化 | 333 |
2.7 机构设计 | 335 |
3 国内研究进展 | 338 |
3.1 3D打印引擎中的几何处理 | 338 |
3.2 3D打印约束的几何处理 | 340 |
3.3 结构分析与基于物理性能的优化 | 342 |
3.4 面向物理性能的几何设计 | 344 |
3.5 定制化几何设计与处理 | 345 |
3.6 3D打印物体外观的处理与优化 | 346 |
3.7 机构设计 | 347 |
4 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| 351 |
4.1 3D打印引擎中的几何处理 | 351 |
4.2 3D打印约束的几何处理 | 353 |
4.3 结构分析与基于物理性能的优化 | 353 |
4.4 面向物理性能的几何设计 | 354 |
4.5 定制化几何设计与处理 | 354 |
4.6 3D打印物体外观的处理与优化 | 354 |
4.7机构设计 | 355 |
5 发展趋势及展望 | 355 |
5.1 3D打印引擎中的几何处理 | 356 |
5.2 3D打印约束的几何处理 | 356 |
5.3结构分析与优化 | 356 |
5.4面向物理性能的几何设计 | 357 |
5.5 定制化几何设计与处理 | 357 |
5.6 3D打印物体外观的处理与优化 | 357 |
5.7 机构设计 | 358 |
6 结束语 | 358 |
参考文献 | 358 |
虚拟现实研究综述与趋势 |
|
CCF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 |
|
作者简介 | 366 |
1 引言 | 369 |
2 VR 硬件 | 372 |
3 VR 内容 | 377 |
3.1获取 | 377 |
3.2 分析 | 378 |
3.3 建模 | 379 |
4 VR 交互 | 380 |
5 VR应用与产业 | 383 |
6发展趋势与展望 | 389 |
6.1 人机交互的适人化 | 389 |
6.2 计算平台的普适化 | 389 |
6.3 虚实场景的融合化 | 389 |
6.4 场景数据的规模化 | 390 |
6.5 环境信息的综合化 | 390 |
6.6 传输协议的标准化 | 390 |
6.7 领域模型的集成化 | 390 |
7结束语 | 391 |
参考文献 | 391 |
作者简介 | 392 |
感认知增强:普适计算发展现状和趋势 CCF普适计算专业委员会 |
|
1 引言 | 394 |
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396 |
2.1 软硬件平台 | 396 |
2.2 关键技术 | 399 |
2.3 计算模式 | 406 |
3 国内外研究态势比较分析 | 407 |
4关键问题和技术挑战 | 407 |
5 对策和建议 | 408 |
参考文献 | 408 |
作者简介 | 410 |
关键词索引 | 412 |
|
|
作者索引 |
|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